探秘美国棉花模式
2016-02-22 来源: 点击:2062
探秘美国棉花模式
美国产业化植棉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如今,我国每逢收棉季节就会出现各地采棉工被棉产区竞相抬价疯抢的画面,历史上在美国南部棉花产区也曾经出现。不同的是我国抢的是四川、河南农民,当年美国南部抢的是墨西哥人。
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出口国,约占世界棉花出口总量的30%左右。很难想象,世界最发达的美国还抱着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不放手,而且把棉花产业做得有声有色。美国的棉花模式对正在遭受困扰的我国棉花产业是不是一块有用的他山之石?
有效的生产链
在中国棉农还站在干裂的土地上为可能不保的幼苗仰望晴空时,在中国棉农还在地里小心翼翼地分离棉桃和棉叶时,在中国棉农还不知销路在何方时,美国棉农却放心踏实地坐等丰收了。这并不是因为美国棉农比中国棉农更加勤劳勇敢,而是美国棉农有套周全的产业链。这条棉花产业链是由两个链条组合而成。
棉花企业服务链
没有规模化就没有机械化和高效率;没有专业化服务,同样没有高效率。
棉花企业链是棉花产业链的组织形式,是所有家庭农场和棉花企业所组成的线型链条。美国棉花产业发展主体是一个个家庭农场和棉花企业。这些农场和企业运用工业理念经营棉花生产,并借助各种经济组织,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生产,大大提高了棉花生产效率。
美国的棉花生产经营单位约90%是规模不等的家庭农场,其他则是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组成的合伙制或股份制农场。随着美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采用和集约化经营,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大大提高,棉农之间的联合与重组加速,农场数量减少,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
美国农业合作社在棉花企业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内为其社员提供物资与资金、组织经营管理等,对外输出劳务和销售农副产品等。这样,农业合作社就不仅直接成为土地和市场联系的纽带,而且成为一种能够避免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的有效合作经济组织。
美国高度集成化的专业化农业服务公司承担了棉花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耕地、播种、施肥、灭虫、除草、采摘等,产后的筛选、包装、运输、加工等,还有全程需要的技术、信息等。一个电话全搞定!
我国学者曾经有过研究,这个完善的棉花企业链作用于机械化作业,使平均每个农场只有1.4人的家庭农场依然有很大的经营规模。在美国,棉农就是一个机械手和卡车司机,驾驶卡车在田地巡视,操作农机在地里耕作。整地、施肥、收获等各个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有的项目还实行复合作业。家庭农场实行公司核算、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自然很高。
棉花生产保障链
无论老天爷是否变脸,收入可以保证;无论种植收成增减,收入可以保证。
美国拥有健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棉花产业金融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机构、私人借贷组织以及棉花保险等,建立起了支持棉花产业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这些金融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为棉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渠道的贷款支持,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企业单位、家庭农场对棉花资金的需求。
棉花保险是保护棉花生产、管理棉花产业风险和保障棉农利益的有效方式。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为开展棉花保险业务提供了法律依据。经过70多年的发展,美国棉花保险产品已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体系。
我国学者曾对美国种类繁杂的棉花保险产品做过梳理,按其保障机制可划分为以产量为基础的保险产品和以收益为基础的保险产品。美国农业部规定,投保人近4~10年的实际棉花年度平均产量,为计算产量。实际操作中还有以期货市场价格为基础进行赔付,以风险管理局预测的棉花价格为基础进行赔付等多种赔付手段。
以收益为基础的保险产品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是对以产量为基础的保险产品的突破,重点保障棉花的价格风险,将棉花价格风险纳入了保险责任。
除传统农业保险产品外,美国还试点和推广了指数保险。美国推行的指数保险产品主要有降雨量指数保险和植被指数保险。对与产量关联度较高的指数提供保险,而非直接测量产量损失。
美国棉花保险产品多属于多风险棉花保险,主要承保因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干热风、过度潮湿、风灾、雹灾、火山喷发、冷冻灾害、不可避免的病虫灾害及价格波动导致的产量降低、质量下降或收入损失。为满足棉农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美国将产量保险计划和收益保险计划依据保障水平的不同细分为多种类别。
美国政府一直把棉花的教育、研究和技术推广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体系。棉花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是由州立大学农学院承担,大学与地方县政府联合组建郡棉花技术推广中心,成员由大学教授和地方招聘的科技人员组成,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郡政府分别承担。组建一个由大学、政府、技术推广部门和棉农代表组成的棉业推广指导委员会,对棉花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进行评估、监督、指导。这种体系做到了科研、教育、推广和生产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棉花技术在促进棉花发展中的作用,提高了棉花的市场竞争力。
美国政府一直把棉花的教育、研究和技术推广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体系。棉花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是由州立大学农学院承担,大学与地方县政府联合组建郡棉花技术推广中心,成员由大学教授和地方招聘的科技人员组成,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郡政府分别承担。组建一个由大学、政府、技术推广部门和棉农代表组成的棉业推广指导委员会,对棉花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进行评估、监督、指导。这种体系做到了科研、教育、推广和生产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棉花技术在促进棉花发展中的作用,提高了棉花的市场竞争力。
靠谱的六驾马车
中介机构的有效运转,就像奔腾向前的马车,把美棉运往世界每一个它认为需要到达的地方。
目前,美国有影响的棉花行业组织有6个,它们分别是美国国家棉花总会、美国棉花储运协会、美国国际棉花协会、美国棉花公司、美国皮马棉协会和美国棉花供销合作社。我国学者曾对这6大机构的不同使命做过研究。
美国国家棉花总会是代表美国棉花行业的全国性非政府组织,于1938年在美国田纳西州的孟斐斯成立。是由棉农、轧花厂、仓储商、贸易商、棉子加工和经销商、合作社、纱厂等7个行业代表自发组成的商业组织,主要职责是保证棉花产业更有效、更高利润地在国际市场中参与竞争。其运行费用主要来自7个专业协会的各会员支付的会费。为确保各阶层的利益得到保护,美国国家棉花总会通过协调内部利益,取得各分行业共同一致的认识,实现内部各分行业间的利益平衡,以代表大会的形式在年度会议上以民主方式制定政策并实施。美国国家棉花总会代表了所有涉棉企业的利益,在棉花行业内充分发挥了服务、协调、自律、维权的作用。他们所提出的提案和建议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成为棉农、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美国农业部制定有关棉花政策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美国棉花储运协会于1924年7月8日成立。它代表美国棉花贸易的非合作社领域,其会员为美国主要棉商。由董事会管理协会事务,共有17个董事,下设亚特兰大、南部、得克萨斯和西部4个分会和若干专业委员会,是美国棉商最具权威的行业组织,是棉花行业最主要的政策和规则制定者,是美国政府最为依托的棉花行业组织。会员无论交易规模大小、参与棉花市场程度深浅,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一个会员一票。会费按会员的棉花交易量的比例交纳,会费主要用于游说国会和政府。协会可以为所有成员提供一系列帮助和服务,为棉商提供宣传促销活动,为国内外用棉机构提供贸易标准,并负责协调解决贸易纠纷,同时还参与政府棉花项目的运作和管理。在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印度等国设有代表处,专门处理国际贸易事务。
美国国际棉花协会成立于1956年7月12日,是美国棉花总会在海外的宣传与代表机构。经费主要来自美国国家棉花总会和美国棉业的私人机构,它代表着全美所有从棉田种植到成品制造的棉纺工业、企业与机构。成立伊始,就把为美国棉花制造业寻找更多的海外合作和出口机会作为最主要的任务。目前,它在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各种推广美国棉花的市场计划。它在美国华盛顿、孟斐斯、英国伦敦、中国香港和韩国首尔设立了地区总部;在巴西、哥伦比亚、德国、日本、中国台湾、泰国、菲律宾、印度、孟加拉国设立了代表处。通过进行市场推广活动,以大幅增加全球成衣及家用纺织品业对美国原棉及美国棉花纺织品的使用量。为达成此目标,美国国际棉花协会创立了“COTTON USA”商标,并免费授权商家,在美国原棉含量达50%或以上的制品上使用此商标。“COTTON USA”商标旨在推广美国纯棉产品的优点,并为贴有此标签的产品塑造优质成分的形象。通过不懈的努力,目前“COTTON USA”已成为全球知名纯棉标志。
美国棉花公司于1970年由美国陆地棉生产商和棉制品进口商出资成立,公司的宗旨是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纺织技术研究和推广活动,增加棉花的需求量,提高利润率。长期以来,美国棉花公司致力于提高棉纺织品在世界纺织品市场的份额,同时也促进美国棉花在世界范围内销售,增加全球市场对棉花的需求和棉花产品的收益。美国棉花公司拥有一个世界级的研究中心,从事新产品开发,寻求提高产品品质的更多方法,为使用美棉的工厂和生产者改进棉产品性能进而改进棉花工艺技术和策略,包括棉纤维加工技术、新型面料的开发、染色和后整理一整套的服务。公司还为工厂、零售商提供世界棉花和纺织品市场供应和需求分析,举办市场分析的定期讲座,发放信息资料,也包括详细介绍每年美国陆地棉的质量分析、品质指标以及它的试验方法。公司还对全球以及各国和地区的棉花经济、消费行为和市场状况进行广泛调查,时刻追踪时尚和面料色彩的流行趋势。
美国皮马棉协会成立于1954年,是美国皮马棉(Pima)种植者的促销组织。“皮马棉”是一种超长纤维棉的一般叫法。皮马棉是细纤维品种,与陆地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纤维的长度和强度。协会董事会由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新墨西哥州和得克萨斯州皮马棉生产商代表组成。协会总部设在凤凰城,宗旨是推广和提高美国皮马棉在全球的消费量,同时积极参与质量担保工作,并从事各种皮马棉质量的调研活动。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确保为美国皮马棉生产商营造公平可靠的市场销售环境。美国皮马棉协会通过宣传其Supima商标品牌来支持产品含有皮马棉的零售商、品牌商和授证商。协会向顶级的纺纱厂、针织厂、面料厂、服装厂、品牌和零售商授权使用Supima商标的许可。目前,在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有270家Supima商标的授证使用商。为保证认证项目的成功和信誉度,美国皮马棉协会对申请品牌的产品坚持最高的质量要求和严格的品牌发放标准。Supima商标几乎覆盖所有的产品系列。设计师和品牌商使用Supima商标来提高服装和家纺产品的性能和外观。对皮马棉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的衬衫、床单和毛巾扩展到奢华级女式针织品、基本款针织T恤,甚至牛仔面料。在服装领域里,Supima商标已经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
美国棉花销售合作社作为美国棉农组织的国际性销售代理机构,主要职责是把棉花种植者联合起来,维护棉农的合法权益,提高棉花的内在质量,开展棉花的推广活动。构成美国棉花销售合作社的4家分社覆盖了横跨美国东西海岸的棉花带。其经营目标不是为合作社谋取利润,而是为入社社员谋取最大利润,并由所有入社社员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合作社社员不是以持股形式入社,而是棉农自愿提出申请,以共同占有的形式成为合作社的社员,合作社的所有者就是入社的社员。棉农加入合作社,不用交纳股金,也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与合作社签订合同,棉农不用交纳股金,只需保证将所生产的棉花全部交给合作社。合作社根据所掌握的市场行情(最主要的依据是棉花期货价格),先预估一个基本价格,即预测的平均销售价格,然后再根据每个棉农所交的棉花数量,按基本价格的80%左右给棉农付款。棉花则全部集中到合作社的仓库。
在合作社销售棉花时,其销售价有两种确定方式:一是棉农定价。棉农有权决定自己的棉花销售价格,棉农根据所掌握的市场信息,确定一个目标价格,合作社就要按这个目标价格替他销售。但这个价格不一定是最好的价格,这种由棉农定价的方式只占入社棉农的20%左右。二是委托合作社确定销售价,这种定价为主要形式。合作社将尽可能为社员谋取最大利润,把棉价卖到最高。在合作社销售棉花的过程中,实际销售价格往往会高于预付给棉农的价格,因此,合作社还会不定期对棉农进行若干次销售收入返还,待全部销售以后,再进行最后一次返还。虽然同一品质的棉花在不同时间销售,价格会有高有低,但同一品质的棉花按平均价格返还,这样做充分体现了风险共担的特点。自1971年成立以来,美国棉花销售合作社将纺织厂与美国棉花种植者直接联系起来,已发展成为世界纺织工厂的销售中心之一。
用法律调整棉花产业政策
美国棉花产业的强大,政府是最有力推手;政府的力量是立法。
对于棉花这一重要战略物资,美国政府用法律对其产业政策不断调整,成为影响美国棉花产业平稳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学者把美国棉花产业政策变化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80年代的传统政策阶段。主要有:第一,控制调减农产品的供给。基于当时棉花价格极低而库存过大的矛盾,1933年政府号召农民开展犁毁棉田运动,共毁棉田约404.7万公顷(1000万英亩),约占当年棉田总面积的1/4,棉农参与此项计划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第二,特殊的贷款政策。1933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颁布了《农业调整法》,旨在控制包括棉花在内的某些“基本农产品”的生产并提高其价格。政策的执行机构是同年成立的农产品信贷公司,主要工具是无追索权贷款。第三,鼓励土地转种。193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土地保持与国内分配法》,该法鼓励农民培养土壤肥力,如果农民将耗蚀地力的7种作物(包括棉花、小麦及其他经济作物)转种为保养地力的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就可以获得现金补贴。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的政策变革阶段。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美国棉花产业政策以《1996年联邦农业改进和改革法》为依据进行了相应调整。该法首次把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补贴同农产品价格脱钩。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改革收入支持补贴政策,取消自7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目标价格和价差补贴,实行弹性生产合同补贴条款。而实际上美国政府在1997~2000年所支付的棉花现金补贴,远远大于其1996年农业法计划的6亿美元。据美国农业部资料显示,1990~2000年美国政府对棉花共补贴40.15亿美元。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的新政策阶段。这一阶段的棉花政策主要以《2002年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为依据进行调整。新农业法的核心内容是在1996年农业法的基础上,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且补贴范围更广,计划在2002~2111年10年间向农业提供1900亿美元的巨额补贴。这个法案与1996年农业法案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又把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同农产品价格变动挂钩,把1996年市场导向的改革法律一笔勾销。就该法案中的棉花补贴而言,主要包括三部分:生产补贴、销售补贴、贸易补贴即出口补贴。2008年新法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增添了一项新的补贴政策;第二,对直接补贴和反危机补贴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第三,对销售性援助贷款和贷款不足的调整;第四,对陆地棉进行了经济调整性援助。在新法案中增添了另一项新的补贴方案“陆地棉经济调整援助”,即对使用美国产陆地棉的用户给予一定的补贴。
在上述变迁过程中,美国棉花产业政策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棉花产业政策通过立法程序以法的形式出现,提高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第二,美国棉花产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在于利益保障、扩大出口和抵御风险。第三,政府的间接支持和资助,为棉花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第四,政府将农业风险和灾害管理作为预防棉花风险的防火墙。